拜拜Chartered,新加坡半导体行业的崛起和挑战
目录
- 引言
- 新加坡的半导体行业起步
- 新加坡的发展策略
- 与台湾的比较
- 新加坡芯片制造的崛起
- 面临的挑战
- 拜拜CSM
- 新加坡半导体产业的前景
- 结论
引言
在2009年,阿布扎比主权财富基金同意以25亿新加坡元或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新加坡的Charter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这次收购标志着Charter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作为一个独立实体的22年历程的结束。在讲述Charter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的故事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新加坡半导体行业的起步。
新加坡的半导体行业起步
新加坡自1969年开始涉足电子装配行业,并与存储器行业一同成为该经济体的两大重要产业出口之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行业出现了新的竞争对手,而这种现状显然无法持续下去。全球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跨国硬盘制造商开始转移到马来西亚和印尼等低成本地区。新加坡的经济规划者认为,芯片制造是该国电子行业向上游发展的自然选择。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芯片制造需要高技能和高学历的工人。因此,新加坡希望通过Charter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在价值链上升的过程中培育出一家本土的半导体领军企业。
新加坡的发展策略
新加坡的产业发展策略主要依赖于其良好的商业环境,以吸引大型跨国企业在该岛上建立业务。这样做可以带来溢出效应,包括技术转移和外国人对新加坡本地人的技能传授。新加坡认为,受过良好教育并勤奋工作的人口是其最重要的资产之一。与沙特阿拉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如石油、森林和铁矿石)的国家不同,新加坡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本储备。
与台湾的比较
新加坡的半导体产业发展战略与台湾有一些相似之处。台湾通过公私联合的方式,推动小型私营企业将原始技术商业化,以推动其半导体行业的发展。然而,这种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有些公司在竞争中失败,有些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大多数公司则一般般。新加坡的战略则侧重于吸引大型跨国公司在岛上建立业务,并从外国人那里获得技术和技能转移。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取决于具体情况和资源可用性。
新加坡芯片制造的崛起
Charter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于1987年成立,最初是由新加坡国防装备供应商新加坡科技集团(STG)发起的。STG最初希望得到美国无晶圆厂半导体制造商National Semiconductor的支持,但National Semiconductor退出了合作,而且Sierra也未成为Chartered的大客户。然而,STG看到台积电创新的独立晶圆厂业务模式的成功,决定重组Chartered以效仿台积电的模式。Chartered与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分家,成为一家纯粹的晶圆代工厂,并将其品牌更名为Charter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CSM)。1999年,他们在纳斯达克和新加坡股市上市,一年后,该公司被重组为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的大股东。
CSM从成立之初便展开了内部研发,以改进从Sierra那里获得的工艺技术。在CSM高度积极进取的推动下,他们快速发展了工艺技术。逐年攀升所取得的工艺突破显示出他们团队的高度动力和快速进步。随后,CSM与东芝达成了新协议,使用了后者的0.5微米工艺技术。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他们迅速扩展了在新加坡北部60公顷土地上的生产设施,计划未来几年在新加坡建立多达25个类似的晶圆厂。与此同时,CSM开始扩大其产品组合,以尽可能多地吸引客户。他们为客户提供了完整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以尽可能地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新加坡政府通过提供充足的税收激励措施和补贴来支持这家公司。政府资金帮助公司支付员工培训的费用,而国立大学则开设了电气工程专业。
面临的挑战
CSM面临着两大挑战。首先是中国内地低成本半导体代工厂的进入。2000年,几家中国的独立晶圆厂进入市场。新加坡的产业发展策略在中国的效仿也取得了成功,他们提供了廉价土地、税收津贴、工程人才等吸引半导体企业和跨国公司的条件。此外,台积电在1998年与飞利浦电子联合创办了SMIC(新加坡飞散半导体),在新加坡建立了一家拥有后备技术的晶圆厂,以满足新加坡半导体市场中许多客户的需求。CSM发现自己无法提供与中国和台湾竞争对手有足够差异化的产品,因此他们的价格不得不下调,侵蚀了整个行业的毛利润。 2005年,CSM的毛利率仅为11%,2003年为-17.5%。同期,台积电的毛利率为44%。因此,CSM需要在技术上不断升级,通过创新不断提高产品差异化,但竞争越来越激烈,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所需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拜拜CSM
2005年,三星宣布将进入独立晶圆代工市场,并利用其庞大的资源和技术实力。三星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和半导体公司之一,是数字存储市场上的垄断者,也拥有当时最大的手机业务。他们决心将业务扩展到高端客户,以实现多样化、扩大产能或获得更好价格的目标。同时,台积电决定将竞争带到CSM的领地。1998年,台积电与长期合作伙伴飞利浦电子在新加坡合资成立了新加坡飞散半导体(SSMC)。台积电在三年内向SSMC投资了20亿新加坡元,建立了一座专门生产尾段技术的晶圆厂,正好满足新加坡半导体市场上许多客户的需求。中国竞争对手正在不断侵蚀晶圆市场的底层,而三星则窃取了TSMC的高端客户。CSM发现自己无法与这两个强敌竞争。三星凭借其在存储器业务中积累的工程实力和庞大的资金,对TSMC构成了直接威胁。三星不仅可以提供先进的工艺技术,还能够以发展中国家难以企及的低价格提供产品。无法跟上技术竞争,被限制在高端市场之外,CSM在2018年放弃了7纳米工艺技术的开发,专注于特殊工艺。尽管有一些互联网评论者对此表示怀疑,但CSM最终无法在技术竞争中取得优势。
新加坡半导体产业的前景
尽管CSM失败了,但新加坡的半导体行业整体上仍然状况良好。它是新加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加坡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并为合作伙伴带来了利润。这是一件好事,我们不应该忽视其中的价值。成功从来都不是一种必然,相比于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企业而言,那些一直保持稳定、平庸发展的企业可以说也未尝不可。
结论
新加坡在发展半导体行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面临了困难和挑战。尽管Charter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失败了,但这并不妨碍新加坡继续发展其半导体产业。在一个充满竞争和不确定性的市场中,持续改进和创新仍然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的合作,并为本地人才提供更多机会培养和发展,将有助于推动新加坡半导体产业的繁荣。
FAQ
Q: 新加坡半导体行业将来有什么发展机会?
A: 新加坡半导体行业在人才和技术方面拥有明显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兴起,对芯片和半导体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新加坡可以借助其强大的科研机构、教育体系和创新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进一步提升半导体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地位。
Q: Charter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的失败是否意味着新加坡半导体行业不能取得成功?
A: 不完全如此。Charter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的失败是一个案例,但并不代表整个行业无法取得成功。新加坡在半导体领域拥有坚实的基础,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如新加坡航空科技集团(STG)。随着这一领域的持续发展和新加坡政府的支持,新加坡半导体行业仍然有机会取得成功。
Q: 新加坡半导体行业的竞争对手有哪些?
A: 新加坡半导体行业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台湾的台积电(TSMC)和联电(UMC),以及中国的中芯国际(SMIC)和三星电子。这些公司在技术实力、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等方面都具有优势。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新加坡半导体行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以保持竞争力。
Q: 新加坡半导体行业的前景如何?
A: 新加坡半导体行业具有良好的前景。随着全球半导体需求的增加,新加坡作为一个重要的制造和研发基地,将继续受益于行业的发展。新兴技术如5G、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兴起,也将为新加坡半导体行业带来新的机遇。通过持续创新、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和加强国际合作,新加坡半导体行业有望继续保持健康的增长势头。
键资源: